深山古樹野生木巖茶

2
薩伊納伊保護區深山古樹野生木巖茶精選高海拔深山野生及原生態稀有綠色健康食物,以原始手工方法炒制,條形自然柔順,追求原生態,是云南少數民族上等生活禪茶,千百年來,經久不衰。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春暖的季節是采茶的季節,花開的時候是品茶的時候。一襲僧衣,一盞禪茶,獨坐在巖石上,看海、看云、品茶、禪定。
佛如何是佛,茶如何是茶!明代李日華《紫桃軒雜綴》記述:“普陀老僧,貽余小白巖茶一裹,葉有白茸,論之無色,徐飲覺涼透心腑。”僧曰:“木巖茶至上六斤,專供(觀音)大士,僧得綴者寡矣”
水是流禪的,茶清靈。浮生若茶,一葉一如來的佛性需要沖泡才能釋放前生深蘊的清香。
禪茶一味的意境獨一無二。

2
古法鐵釜手工炒制高山古樹綠芽,史為禪茶及貢品
唐代劉禹錫《西山蘭若試茶歌》曰:“山僧后檐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芽。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余。”詩中“斯須炒成滿室香”、“自摘至煎俄頃余”,說明了采下的嫩芽葉,經過炒制,滿室生香,這是至今發現的關于炒青綠茶最早的文字記載。炒青綠茶自唐代已始而有之。
薩伊納伊保護區滴水巖瀑布源頭前行三里有峰名曰獅子山,山頂曾遺存宋代寺廟,據載寺名:木巖寺。因寺名木巖,故寺中所產茶曰:木巖茶。古老相傳,每年雨水節氣過后直至秋分,寺中僧人將寺后茶樹嫩芽摘下炒制,僧中方丈在第一釜茶制成時會邀請部落頭人三五人等,竹爐燃燒梨木炭,爐上置寺中日常香案所供奉凈水缽,內盛滴水巖山泉,待水沸,微涼后投茶其中,芽葉徐徐展開返翠,茶香隨水霧彌漫殿中,漸漸整個獅子山頭木巖寺都是清甜的茶香,禪意悠長!如今木巖寺已殘失,但當地遺存下來的宋代制茶飲茶之法代代相傳,沿襲至今。遺址處參天古樹銘記著當年木巖寺茶被作為進奉朝廷貢品和供奉佛祖供品的輝煌!

1
花傈僳族古老的采茶、飲茶方式
明代張源《茶錄》在“造茶”、“辨茶”中記述:“新采,揀去老葉及枝梗、碎屑。鍋廣二尺四寸,將茶一斤半焙之,俟鍋極熱,始下茶急炒;鸩豢删,待熟方退火,撤入篩中,輕團那數遍,復下鍋中,漸漸減火,焙干為度。”這是古代記錄炒青綠茶的制法,如今,花傈僳族仍保留這樣的古法鐵釜手工炒茶方法。
喝茶時,將煨茶陶罐放在火塘邊上烤,待陶罐熱了,放入油和大米慢慢烤,大米微微發黃后將炒制的茶葉揉碎放入罐里烤香,然后逐步加入燒開的山泉水,在火上煎煨,待茶香四溢時放入食鹽、青花椒、蜂蜜等再煎片刻,便將湯汁倒入碗中飲用,茶汁入口,芳香醇厚,香、麻、咸、辛、甜“分層”留“痕”舌尖,使人頓覺神清氣爽,渾身輕松。早上煨茶可將罐里米、茶等倒入碗中當作早餐,別有風味。
這種習俗在大山深處保留至今,直到2012年聯合國環保及文史專家考察薩伊納伊自然保護區時才意外發現,古老的傈僳文明中保留著宋代皇家的飲茶傳統,傈僳族煨茶習俗屬宋時飲茶方式,沿襲唐代制茶法,雖年代久遠,仍保留唐朝到五代的遺風。.
自然的禪意
佛茶臨梵天,清高幽香;聞法音,通達禪意, 沸水一注,翠綠氤氳,香氣芬芳,茶客自是一飲三嘆。
梵我一如,是一種包容,也是一種隨意自在的境界。
吃茶去!
飲的是自然的寧靜和諧,品的是天地人合一的心境,禪的初機就在入定的靈臺萌動。
從來佳茗似麻姑,自古高僧愛斗茶。佛教傳入中國后,就和茶結下了不解之緣。茶圣陸羽從小生長在寺院,對茶道耳濡目染。他在《茶經》中記載,茶味至寒,最益精行儉德之人。僧無事,坐禪的時候,茶是生津止渴、提神益思的圣物。當年禪宗初祖達摩面壁時,口噙茶葉,使氣清,使神朗,漸入三摩地境界。
粗茶淡飯之粗茶
云南有得天獨奪厚的自然地理環境,適宜茶樹生長。茶諺曰:“高山云霧出名茶”。云南省地處高原,但緯度較低,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晴時早晚遍地霧,陰雨成天滿山云”,土壤中又富含有機質,告別適于茶樹生長,有利于茶樹的芽葉長期保持鮮嫩,進行光合作用,增加養分的積累,提高了茶葉中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咖啡堿、多酚類、芳香油等有效成分的含量,因而云南茶葉的內在品質特佳。
薩伊納伊木巖茶選用世界原生文化與自然保護區薩伊納伊海拔2300米以上的野生高山大葉種1芽至2葉茶青為原料(花傈僳族人千年飲用的傳統茶葉),采用原始鐵鍋煎炒、傳統手工搓揉,控制了酶的活動和多酚類的氧化,防止了芽葉發酵,保持了茶葉的綠色,色澤碧綠油潤、湯色碧綠明亮、口感清甜且帶天然花香等特點。
《晏子春秋》:“嬰相齊景公時,食脫粟之飯,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是說春秋時,晏嬰在景公時(公元前 547~前490年),身為國相,飲食節儉,吃糙米飯,幾樣葷菜以外,只有“茗菜而已”,類似今人所謂“粗茶談飯”現代科學證明這其實是一種極健康的生活方式。
薩伊納伊木巖茶是原始手工方法炒制,條形自然柔順,追求原生態,不苛求造作的規整統一。我們推崇的是健康、簡單隨性的生活方式,粗茶淡飯、禪意生活。

1
關于薩伊納伊原生態自然保護區
薩伊納伊自然保護區位于滇西北高原區,麗江華坪境內的深山峽谷中,最高海拔3198米,最低海拔1015米。光熱資源豐富,年平均氣溫為19.8度,全年無霜期303天。薩伊納伊具有方圓100平方公里獨特的地理和小氣候環境,形成了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幾乎集中了亞熱帶、溫帶、暖溫帶、寒帶的動植物種,為國內罕見。草本植物繁茂,野生藥材品種繁多,鳥獸類資源十分豐富。保護區有國家一二級及其它保護動植物數百種。周圍100公里內沒有任何工業污染源,原始森林茂密,人跡罕至,保持天然純凈。
薩伊納伊自然保護區不但風景秀美,而且大山深處生活著一個古老神奇的少數民族華坪傈僳族。據傈僳族敘事史詩《創世紀》及唐人著述的《云南志》等史料記載,公元前后已有花傈僳居住,是最早的土著民族。 薩伊納伊保護區是公認的傈僳族發祥地,是傈僳族向其它地方遷徙、征戰的大后方,是傈僳族休生養息的地方,目前保護區內保留著諸葛亮南征時的遺址、忽必烈南征時駐兵的營盤山、傈僳歷史上的蠻王的公寨母寨,清代花傈僳唐貴起義遺址以及茶馬古道的重要交通要道和集市-團街, 花傈僳是一個世代眷戀著大山的少數民族,居住在海拔1600—2700米的地區。他們長期與大自然休戚與共、生息繁衍、依山而居、傍溪而牧、勤耕織、善歌舞、純情質樸,千百年來,花傈僳保留了獨特神秘的民族原生文化,至今仍是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狀態,砍樹燒柴、伐木拓荒耕種。
薩伊納伊保護區中海拔1700米以上的深山出產多種健康食材,此區域山高、天藍、樹木繁密,適合多種珍貴食材的生長。千百年來,居住在此的花傈僳族世世代代以深山中的野生食材作為傳統食材,繁衍生息,所出產的蜂蜜、茶葉等等更是當地土司、頭人奉獻給活佛的貢品。
2012年,薩伊納伊以獨特的自然優勢和人文風俗,得到聯合國及多個國際組織認可,并授予“世界原生態文化與自然保護區”稱號。
2013年,薩伊納伊系列食材通過國際綠色產業協會綠色食品認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