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宣統瓷器藝術特征探賞(一)
余橋
清宣統朝是
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處于新舊交替的時代,這一時期的瓷器既有前朝燒造制作風格又具有現代瓷的特征。清宣統民窯粉彩器物中有許多不署款識的器物,因宣統一朝為期較短,民窯粉彩器特征與光緒或民國時無太大的區別,因此在
鑒定這類無款瓷時,人們易把它們歸入光緒或民國器物中。清宣統歷史雖短,卻仍在燒制官窯瓷器,據《清檔》載:宣統二年,為東西陵燒造供器豆、爵、罐、盤、碗一批,多為白釉素瓷,可惜品種有限,數量較少,故傳世品不多,甚為珍稀。
清宣統官窯瓷器,過去尚末見到仿品。但近年來,許多文物
收藏愛好者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筆者以為:宣統瓷器有其特定的時代風格,突出的一點是真品款識書寫規整,排列有致,筆路圓潤有力,
青花色澤濃深、鮮亮,并不暈散。宣統時期也有仿古之作,如廣東省博物館
收藏的宣統二年“繼世堂”款
青花山水人物香爐,其造型、胎釉、紋飾及
青花色調,均與康熙
青花十分相近,仿制水平甚高。此時期的官窯器的造型及品種,仍沿襲光緒時期的燒造工藝技法,但器物的質地細白玲瓏的胎體卻更接近于現代的玲瓏瓷器特征。就常見的宣統各類官窯器來說,其制作可謂少而精,瓷質優良,胎薄體輕,器型規嚴,紋飾細膩,其
青花瓷器的紋飾色澤甚為鮮艷,基調明快青亮;五彩和琺瑯彩的制作也具一定水準;
青花加胭脂紫料彩及粉彩的傳統器物規范;其他各色釉,如珊瑚紅、黃、白、藍、綠、窯變、仿官、
茶葉末釉等,雖然數量和品種較少,但制作水平并不低于先朝,工藝技法還有提高,并逐步形成其時代特征。
筆者在從事流散文物收集、保護工作中,曾參與收集了一只礬紅留白竹紋碗,該器物通高8.9㎝、口徑18.7㎝、底徑8.1㎝,其口沿微撇,深腹圈足。內壁光素,胎釉瑩潤輕薄,其制作工藝是先燒成白釉碗,再于上繪礬紅彩作為底色,留下白釉為花紋。外壁描繪竹紋,紅彩艷麗嫵媚、留白竹紋清爽挺拔,以竹紋裝飾瓷器是賦予傳統的美好寓意。繪畫精細流暢,色彩濃重。底部款識為
青花楷書“大清宣統年制”六字兩行豎式,無圈攔。字體方正,書寫規整,筆路圓潤有力,排列有致,發色明艷。
宣統款紅地白竹碗 官窯瓷器
宣統款紅地白竹碗 官窯瓷器
此
茶碗是清代官窯傳統品種,清宮檔案中稱之為“紅地白竹
茶碗”。裝飾辦法分外,清末陳瀏在其所著《陶雅》中曾解釋道:“涂以抹紅之釉而需其間若為空白者,又如同陰文之斑紋,謂之蓋雪!蓖胪庑图毲,胎質細膩,白釉溫潤,底以
青花書“大清宣統年制”六字兩行豎式楷書款。內壁光素,外壁以礬紅地留白技法描繪雪竹屹立,竹葉舒展,計劃錯落有致。竹葉為清雅之物,本不適合用赤色來表現,此器卻推翻傳統做法,并周全地考慮到紋樣的特性,以白 色為葉,礬紅烘托,紅白各司其職,又互相烘托,既不擾清雅,又奪人眼球,新鮮脫俗,獨具藝術感染力。